您好,欢迎访问铝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阿拉丁!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咨询热线:010-85895117
当前位置:阿拉丁 > > 行业动态 > 国内动态
中国企业突围之道——铝价狂飙突破临界点,包装行业全域 “降压”
2025-11-17 13:39   来源: 金属容器专委会
分享

过去一年,全球铝价的持续狂飙正在重构包装产业链的竞争逻辑。对于深度嵌入全球铝加工与包装出口体系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成本端的极限考验,更是关乎市场份额、技术路线与战略布局的关键抉择。

截至 11 月,美国中西部铝溢价攀升至每磅 88.10 美分,折算后约合每吨 1942 美元,叠加伦敦金属交易所每吨 2850 美元的基价,铝材综合到岸成本已逼近每吨 4792 美元。

而美国将铝进口关税提升至 50% 的政策,进一步放大了成本压力,下游包装企业沦为直接承压者。其中,饮料铝罐、食品铝箔、医药铝盖膜等核心产品的铝材成本占比普遍超 60%,价格波动直接牵动企业盈利神经。

这场成本风暴并非局限于美国市场,更通过全球供应链网络引发连锁反应,让各国包装企业均面临盈利挤压。

中国:全球铝业巨头的双重压力

中国在全球铝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生产大国。根据工信部《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 年)》数据,2024 年我国原铝产量约 4400 万吨,铝加工材产量达 4950 万吨,再生铝产量约 1050 万吨,各项规模均稳居全球首位。

但规模优势背后,压力同样凸显。当前中国电解铝产量已接近 4500 万吨的政策产能上限,新增空间极为有限。随着国内建筑、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需求持续增长,可供出口的铝资源不断缩减,间接加剧了全球市场的供应紧张。

当国内产能触及 “天花板”,中国在全球铝市场中扮演的 “供应缓冲器” 角色逐渐弱化,这一变化正通过产业链传导,给全球包装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再生铝:缓冲有余,替代不足

面对高铝价与供给收缩的双重挑战,再生铝成为全球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再生铝生产能耗仅为原铝的 5% 左右,碳排放更是低至原铝的 3%-4%,完全契合 “双碳” 政策导向,成为降本减碳的关键路径。

目前中国再生铝年产量约 1050 万吨,在政策推动下,预计 2025 年将增至 1150 万吨,被寄予缓解原料紧缺、平抑成本波动的厚望。但再生铝的局限性同样明显,其品质稳定性与标准统一性不足,在食品级、药用铝箔等对纯度要求极高的领域难以广泛应用。

当前中国食品和医药包装用铝箔仍主要依赖高纯度原铝,再生铝虽能发挥成本缓冲作用,却无法成为原铝的完全替代者。

包装行业:依铝而生,绝境求生

中国包装行业对铝材的依赖度居高不下,尤其在饮料、乳品、即食食品等快速消费品领域,铝材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大。Grand View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饮料罐市场规模约 41.8 亿美元,其中铝材占比最高且增速最快,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

这种市场结构决定了铝材价格波动会快速传导至包装生产成本。在出口端,国内铝箔包装、铝制托盘、药用铝盖膜等产品同样难逃原料涨价冲击。

尽管中国包装企业具备规模优势与基础成本优势,但在全球铝价波动面前仍显被动。若铝价长期高位运行,且企业无法有效向下游转嫁成本,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利润压缩、经营承压甚至退出市场的风险。

替代材料:多元探索,核心难撼

成本压力倒逼包装行业加速材料创新,替代性方案不断涌现。饮料行业中,部分厂商将铝罐替换为 PET 瓶,材料成本可降低至铝罐的 60%-70%;外卖、生鲜、烘焙等领域,纸基与纸浆模塑包装快速普及;包材企业则聚焦 “铝 + 纸复合” 等多材料组合方案,在保障产品性能的同时控制成本。

但铝材的天然优势难以替代。其出色的高阻隔性、无限循环回收特性与优良保压性,使其在食品保鲜、药品防护、饮料储存等场景中仍占据核心地位。铝材涨价确实推动了材料策略的多元化,但短期内难以从食品包装领域彻底退出,材料替代更多是互补而非颠覆

结语:双径破局,赢战铝峰

当前铝价高位震荡,本质上是对包装企业供应链韧性、材料创新能力、经营模式适应性与政策把握能力的综合考验。对于中国包装企业而言,依赖低成本红利的 “躺赢时代” 已然结束,唯有主动求变才能突围:

深化再生铝供应链协同,提升 GRS 等绿色材料认证覆盖率,抢占低碳转型先机;

·      加大材料组合创新力度,灵活运用 PET、纸塑等替代方案,构建多元材料体系;

·      借力 “双碳” 政策东风,通过工艺升级强化绿色竞争力,对接全球客户的低碳需求;

·      深耕国内市场,优化市场布局,降低对国际铝价与汇率波动的敏感度。

铝价或许会在短期出现波动回调,但高铝价引发的全球铝产业供应结构重塑已不可逆。中国包装企业能否快速适应行业变革,将成本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直接决定其在未来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分享
编辑:0137 010-85895117 syb@aladdiny.com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注明来源为阿拉丁(ALD)的内容版权均属于北京阿拉丁中营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简称“阿拉丁”),阿拉丁(ALD)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阿拉丁(ALD)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阿拉丁(ALD)无关。本内容版权归阿拉丁(ALD)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阿拉丁(ALD)客户自身使用;如需转载、引用,请联系010-85895117申请授权,阿拉丁(ALD)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文章/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推荐阅读
阿拉丁旗下网站 京ICP备20200454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854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Copyright©2010 Aladdin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营网 版权所有 智库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 联系人:苗润梦 E-mail:mrm@aladdiny.com 电话:180 0127 9137 传真:86-10-8589 5117 营业执照 010-85895117
文章分享地址二维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暂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