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遵义公司氧化铝生产现场,机器轰鸣,管道纵横,一派繁忙景象。而在这井然有序的生产背后,是一场围绕“运行周期”展开的硬仗——通过系统优化和精细管理,该公司成功将氧化铝生产系统的运行周期从平均45天延长至60天,最长一次达68天,实现了“运行60天、检修24小时”的高效节奏。
“过去系统运行周期短,频繁启停不仅影响产量,更要在设备检修、能源损耗、人力投入等方面产生一笔不小的开销,最终增加了氧化铝生产成本。”遵义公司生技部主任张小军说道。
系统运行周期短,曾是制约遵义公司降本增效的瓶颈。设备频繁启停,带来的是检修费用攀升、能源浪费加剧、生产效率打折扣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每次停车检修,就像给生产线做一次‘大手术’。”设备部副主任李伟感慨,“不仅耗时耗力,更心疼那些白白流失的蒸汽和电。”
为破解这一难题,遵义公司成立了专项攻关小组,从工艺、设备两个主要维度系统施策,推动运行周期稳步提升。
在工艺控制上,遵义公司推行“精准清理”,根据结疤厚度动态调整清理方案,创新性改变套管清理方式,在结疤厚的加热段通入少量蒸汽保温清理,提升清洗效果,确保换热效率。“我们像‘老中医’一样,把脉管道结疤,对症下药。”溶出车间老师傅秦斌笑着说。
在设备管理方面,遵义公司引入内窥镜检测等先进手段,对管道“暗疾”早发现、早处理。同时,将普通阀门升级为高耐磨陶瓷阀,关键设备加装健康监测系统,实现从“救火式检修”到“预防性维护”的转变。“现在我们每个班都要多走几趟、多看几眼,发现问题立马处理,不让小毛病拖成大问题。”巡检工李操说。
此外,遵义公司还建立了与运行周期、能耗指标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发一线员工参与优化与维护的积极性。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遵义公司不仅实现了运行周期的延长,更在成本控制和产量提升上收获实实在在的效益。数据显示,公司每年减少清检3次,检修时间压缩至24小时以内,预计年增产氧化铝1.6万吨,年节约设备清理与检修备件费用约330万元,降低开停系统能源消耗费用150万元。
“我们现在越干越有信心。”分解车间值班长唐普语气坚定地说,“系统稳了,产量上去了,成本下来了,大家的干劲也更足了。”
从去年的45天提升至60天以上,不仅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遵义公司在氧化铝生产管理中持续攻坚、精益求精的缩影。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成本较量的长周期战役中,他们用实干与智慧跑出了提质增效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