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铝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阿拉丁!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咨询热线:010-85895516
当前位置:阿拉丁 > > 热点关注 > 财经
前三季度GDP增长背后的绿色动力,锂电、新能源汽车涨近30%
2025-10-21 16:27   来源: 综合媒体
分享

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在这一稳定增长的经济图景背后,新能源产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支撑。随着“两新”“两重”等扩内需政策效应持续向生产端传导,绿色产业蓬勃发展,锂电、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近30%,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电力数据印证经济韧性,新能源发电装机有望突破45%

2025年中国电力图景呈现出经济增长与能源转型的双重特征。7、8月份,我国用电量连续两个月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一方面是今夏的气温对用电量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毫无疑问是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表现。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社会用电量预计突破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更引人瞩目的是,到2025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有望突破45%。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报告》显示,宏观经济的“韧性底盘”深刻映射于电力需求:三次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6%、48.3%、35.5%、13.5%,第二、三产业仍是核心引擎。

我国电力供应侧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2025年,全国新投产发电装机预计达6.6亿千瓦,同比激增53.2%,再创历史峰值。

《报告》显示,风光领衔的清洁能源占据绝对主导。预计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合计达5.2 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1.4亿千瓦,同比增长77.1%。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锂电、新能源汽车增长近30%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表示,“两新”“两重”等扩内需政策效应持续向生产端传导,带动了设备制造、消费品制造相关行业和产品生产,更推动了智能智造、绿色制造、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生产扩张与技术迭代,为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按下了“快进键”。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22.9%、17.1%,数控锻压设备、包装专用设备等更新类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7%、26.0%,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平板电脑等换新类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27.1%、9.5%。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态势没有改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9%、16.7%;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约1.7个百分点;多元化市场成为出口增长的有力支撑,外贸新动能成长壮大,“新三样”产品出口两位数增长。

技术多元发展,绿色动能多点开花

绿色增长的澎湃动力,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的跃升,更源于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与产业体系的协同并进。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中国正构建起多能互补、多点支撑的绿色新动能格局。

一方面,清洁能源技术本身正从“单一突进”走向“多元融合”。风电和光伏在装机规模狂飙突进的同时,技术迭代持续加速。大容量风机、高效异质结(HJT)电池、钙钛矿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化瓶颈,推动发电效率与经济性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绿色动能深度渗透至工业、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催生出庞大的产业链集群。在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单一的产品竞争,扩展到涵盖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智能电控、充换电设施乃至车网互动(V2G)的完整生态体系。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46.9%、14.0%;单晶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绿色材料产量增长9.0%、16.5%。“两重”“两新”政策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增长14.4%。

此外,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为“绿色动能”装上智慧的“大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管理、智能制造等场景,通过对能源流、物质流的精准调控与优化,实现了全链条的节能降碳。这种“数字绿色化”与“绿色数字化”的相互促进,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资源效率,也催生了碳管理、能源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态,让绿色增长的内涵更加丰富、根基更加牢固。

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绿色动力,已不再是零星的火花,而是由技术多元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共进形成的“燎原之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深层动能。

分享
编辑:0170 010-85895516 syb@aladdiny.com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注明来源为阿拉丁(ALD)的内容版权均属于北京阿拉丁中营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简称“阿拉丁”),阿拉丁(ALD)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阿拉丁(ALD)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阿拉丁(ALD)无关。本内容版权归阿拉丁(ALD)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阿拉丁(ALD)客户自身使用;如需转载、引用,请联系010-85895516申请授权,阿拉丁(ALD)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文章/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推荐阅读
阿拉丁旗下网站 京ICP备20200454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854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Copyright©2010 Aladdin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营网 版权所有 智库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 联系人:苗润梦 E-mail:mrm@aladdiny.com 电话:180 0127 9137 传真:86-10-8589 5117 营业执照 010-85895516
文章分享地址二维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暂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