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六盘水市水城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内,双元铝业生产区域的专用通道上,抬包车驮载着960℃的液态铝水往返奔忙,如同接力赛跑般直接输送到其他企业的加工车间。

在这里,铝水还未冷却,就已进入下一道生产环节。
左右邻就是上下游,园区内部就能形成产业链。这种“液态直供”模式,催生出独特的“隔墙效应”,实现链主企业与下游企业双赢的“原料零库存”。
作为水城经开区铝产业链“链主”,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将55家企业串珠成链,实现了电解铝100%就地转化就地增值。

“把原材料这端稳定了,就是对下游企业最大的支撑,原来我们的铝水是要做成铝锭运到广东去,再融化成铝水,重新做成其他的型材,现在我们不用再做铝锭,铝水就地转化,围绕精深加工来做文章。”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庆林介绍。
水城区发挥资源优势,以电解铝为基础,延伸发展棒材、板材、线材及铝加工关联产业,并引进20家广东企业落地发展。

“我们是做铝板代加工的,主要看重的是水城区的铝水资源,跟广东的匹配度比较高。2024年营收达28.8个亿,到明年我们整个项目建设大部分会完成,后年我们的目标是营收突破50个亿。”贵州莹月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显平介绍。
何显平算了一笔账:使用电解铝水直接生产,与广东铝锭生产产品相比,每吨产品至少节省成本300元,一年可节省7500万元。

时空距离的压缩,催生“产业共生体”,不断转化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我们的产品主要就是以铝镁合金的拉杆箱为主,之所以到这边来生产,是因为这边的资源非常丰富,能够满足我们生产所需。”贵州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吴平坦言,公司设计的年产能是10万件,今年整个产值会在8000万元左右。
贵州的铝土矿资源排在全国第三,而广东作为国内最大的铝加工市场之一,借助铝产业这一载体,粤黔协作力度持续加大,促成双方持续共赢。
“广东铝及铝加工产业的规模大,技术也比较先进,配套非常齐全,最关键的就是它市场非常广阔,而我们本地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优势,两地进行合作以后发挥产品的最大效益。”六盘水市水城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李宝强表示。
上下游企业“做邻居”,一滴铝水打造超百亿产值。2024年,水城区铝集群实现工业产值130.32亿元,同比增长8.37%,今年1至7月实现产值86.61亿元,同比增长48.87%,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