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预焙阳极领军企业,索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走出了一条绿色智造与生态价值共生的转型之路。
近年来,我国的预焙阳极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这期间预焙阳极产业经历了技术迭代、产能结构调整突破和管理创新发展。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预焙阳极生产国和出口国。预焙阳极也成为碳材料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全球约60%的石油焦资源被用于生产预焙阳极,预焙阳极全球年需求量超2400万吨。
我国在预焙阳极生产装备、工艺控制和环保设施等方面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作业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改善。人均年产能由本世纪初的约200吨提升至当前约1200吨,原铝碳阳极净耗从约500千克每吨将至约410千克每吨,生产环境全面实现从“黑脏乱”到绿色工厂的转变。污染物治理全面加强,烟气净化、废水循环和固废综合利用等实现工厂清洁生产,多数大型阳极厂的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完全符合绿色制造要求。
技术革新: 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智造升级
2003年至2005年,国家先后发文明确限定2004年底前淘汰全部自焙槽生产能力,我国从自焙槽为主流,到2005年全面淘汰自焙槽,大型预焙槽技术成为核心,一大批预焙阳极企业也就应用而生,包括索通也是在那一时期正式进入预焙阳的生产制造行列。
近年来,国家针对电解铝行业的政策密集出台,2024年《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都为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索通发展将技术革新作为企业转型核心,不断革新生产工艺、坚持高品质阳极产品研发。公司通过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二氧化碳连续排放在线监测、试点新能源物流、部署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等举措,有效实现了企业降碳目标和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精准计量与动态优化,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公司主导研发的高精铝用低锌阳极、低“铁-炭”接触电压降阳极、全生命周期开槽阳极、复合磷生铁改性剂技术、节能钢爪数字模拟技术、铝电解槽三场测试与优化、铝工业含氟固废全资源化增值利用技术,为国内外高精铝及绿铝需求客户贡献了产品+低碳技术服务的“索通方案”。

生态价值: 从“资源消耗”到“生态增值”
预焙阳极行业在资源循环利用和降低能耗方面具有显著特点。预焙阳极以石油炼化的副产品石油焦和煤焦化工业的工业残渣煤沥青为主要原料,将石油化工及煤化工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减少固废堆积,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典范。另外,电解铝生产中的残极(约15%-20%的阳极残留)回收利用也是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2024年,索通发展余热发电量达到4.27亿kWh,占总电力消耗量的76%。同时,余热蒸汽可以向周边工业园区提供清洁热能,进一步拓展循环经济半径。自2020年开始,索通发展逐年持续提高了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分布式光伏项目由山东向云南、广西铺开。嘉峪关基地2024年核销绿证2万余张,相当于减少约1.0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标准煤6800余吨。
融合共赢: 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
索通发展制定了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0-20-1000”碳规划战略,以碳材料的绿色制造践行低碳使命,在能源端、产品端、服务端,巩固发展绿色生产力,深度践行绿色ESG理念,构筑具有索通特色的全球竞争力体系。
标准输出:2024年,索通发展主持起草的《铝用预焙阳极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参编的有色金属行业首个碳足迹国家标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电解铝(GB/T 44905-2024)》正式发布,推动了行业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
产业链共赢:索通发展积极践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实施供应商ESG风险评估准入机制。与上下游合作伙伴携手,共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整个供应链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索通发展坚持建立与上下游客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密切匹配电解铝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双向协同破题,为下游电解铝企业提供低碳产品服务。
未来,随着公司500万吨阳极签约产能目标的推进,索通纵向深耕,秉持为“铝产业链绿色减碳”的发展方向,为客户提供“多产品+服务”的“电解槽减碳节能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横向不断拓展“绿电+新型碳材料”布局,打造多元化碳材料产品供应和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