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铝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阿拉丁!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咨询热线:010-85895516
当前位置:阿拉丁 > > 热点关注 > 财经
“十四五”制造业量质齐升,中国稳坐“头把交椅”
2025-07-09 17:23   来源: 综合媒体
分享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务院新闻办将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7月9日举行的首场系列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

郑栅洁表示,回过头来看“十四五”,中国的综合国力应该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这个突飞猛进的其中一个体现,就是经济实力。

据郑栅洁介绍,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此外,中国还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类似的“第一”“最大”“最多”还有很多。

从制造业方面来看,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郑栅洁表示,现在,中国的实体经济根基越来越强,“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另外,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加速壮大。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同时,研发投入加速增长。袁达表示,从整体看,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从主体看,企业是研发投入高增长的主要力量,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从标杆看,深圳作为创新标杆城市,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46%。“这都说明,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体系优化的持续推进。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地缘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不仅保持了总量上的领先优势,更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产业链韧性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应变能力,充分体现了“压舱石”作用的稳定性与战略价值。

潘向东指出,从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制造正经历一场由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层次跃迁。制造业不再只是“产能”的代名词,而是转向以技术积累、系统能力和品牌建设为核心的新阶段。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背后是创新体系的逐步成熟和企业主体地位的强化。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如智能制造、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我国正在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卡脖子”问题,也为全球技术供给提供了重要补充。

与此同时,制造业结构也在悄然生变。潘向东表示,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了“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快速扩张,成为制造业增长的新引擎。这种新旧动能的有序接替,是中国制造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更重要的是,企业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和重视,说明创新正从政策导向逐步转化为市场逻辑。这种‘内生化’的创新机制,将大幅提升制造业的技术附加值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潘向东表示,“可以说,‘十四五’以来制造业的发展并不只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跃升。这种跃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是技术突破背后的体制机制优化。”

潘向东认为,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大到强”,仍需继续打通科技与产业的连接通道,加强标准、品牌、绿色、人才等软实力建设,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掌握更多主动权与议价能力。

分享
编辑:0170 010-85895516 syb@aladdiny.com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注明来源为阿拉丁(ALD)的内容版权均属于北京阿拉丁中营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简称“阿拉丁”),阿拉丁(ALD)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阿拉丁(ALD)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阿拉丁(ALD)无关。本内容版权归阿拉丁(ALD)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阿拉丁(ALD)客户自身使用;如需转载、引用,请联系010-85895516申请授权,阿拉丁(ALD)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文章/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推荐阅读
阿拉丁旗下网站 京ICP备20200454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854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Copyright©2010 Aladdin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营网 版权所有 智库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 联系人:苗润梦 E-mail:mrm@aladdiny.com 电话:180 0127 9137 传真:86-10-8589 5117 营业执照 010-85895516
文章分享地址二维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暂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