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
山东港口渤海湾港
不断掀起向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热潮
面对寒潮天气
山东港口滨州港
科学研判
多措并举开展破冰行动
保证港区生产井然有序
为滨州腹地企业提供了最坚实的港口保障
以实际行动发扬
“连钢创新团队”精神
1月12日
《鲁北晚报》刊发
《山东港口滨州港
奋战在山东海上“北大门”》
予以聚焦

山东港口滨州港奋战在山东海上“北大门”
1月8日上午,两艘装载7000吨铝矾土的货轮在拖轮的引领下,缓缓驶入山东港口滨州港,顺利靠泊散杂货码头。作业区内门座式起重机、自卸车、装载机、铲车顿时忙碌起来,这14000吨货物将在7小时内全部卸完。
这两艘货轮发自山东港口烟台港,属于转水铝矾土专用货轮,原定要驶入滨州港套尔河港区,但因为寒潮影响,套尔河河道结冰已无法通航,而为了保障腹地企业魏桥创业集团正常原料供应,滨州港生产运营部提前研判、不计成本,提前安排拖轮进行港池和航道破冰作业,海港港区内生产依然井然有序,不断、不乱,为滨州腹地企业提供了最坚实的港口保障。

受强烈寒潮影响,滨州港水域结冰严重,港池内白茫茫一片。远处,数艘小吨位船只被海冰所困,动弹不得。
“这是滨州港自通航以来第二次如此大规模的结冰。”滨州港操作部经理刘毅说。
刘毅是青岛人,说话带着浓重的胶东口音,自2015年滨州港通航,他就来到这里,如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滨州港和青岛港不一样,常年风大,风一刮就是五到六级,阵风七级也是家常便饭,冬天更难挨,多厚的衣服时间久了都会冻透。”虽然带着安全帽和棉脖套,但刘毅裸露在寒风中的鼻子和面颊已被冻成了红色,“咱们的海港离陆地还有二十多公里,相当于是在海里作业,你想想风能不大吗?”
滨州港作业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为了应对这次王炸级寒潮天气,滨州港两艘拖轮每隔2到3小时就破冰一次,避免海面形成封闭冰层,同时在船舶靠离泊过程中安排拖轮在前破冰引领。为确保船舶顺利靠泊,滨州港青港国际码头公司独创破冰方法,用门机抓斗破冰抓冰,带动浮冰流动,保障了港区正常生产运营。

“在寒潮天气下,我们提前给装载机、铲车等流动机械换好了不同标号的燃油,门机梯子等部位都缠好了防滑绳、防滑链,所有员工都配发了棉服、脖套、工装鞋等,食堂24小时供应姜糖水,把防寒潮措施落实到方方面面。绝对不冻坏一个人,不冻坏一台车。”操作部副经理幽万祥说。
2020年,山东港口滨州港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对接兄弟港口、融入山东港口的航线网络,发挥货物中转、喂给等支线港作用,有针对性地做好腹地企业的港口服务,年累计吞吐量完成681万吨,同比增长17.65%,创开航运营以来最高纪录。完成滨州港口岸对外开放国家验收,实现正式对外启用,年内先后刷新了单船6小时1.05万吨的装卸、昼夜4万吨装卸、单日4.4万吨集疏运等十多项生产纪录。
2020年12月30日,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荣膺“时代楷模”称号,滨州港岗岗掀起比学赶超浓厚氛围,业务再发力、生产再冲刺。今年元旦期间,生产作业相关人员坚守岗位,码头现场一片繁忙,元旦当天完成吞吐量3.87万吨,同比增长34.84%。
五年多的时间,让刘毅对滨州港感情越来越深,“滨州港就像个孩子,眼看着她通航,眼看着她成长壮大,亲眼目睹货物吞吐量迅猛增长,心里有说不出的成就感。”刘毅说,“滨州港通航时只有四台门机,后来到了六台,现在又有两台吨位更大的正在调试中,滨州港的明天,肯定越来越美好。”